|網站地圖|專題簡報|返回首頁|

 

 

 

首頁→老街建築→建築特色

    三峽的民權老街是傳統的街屋形式。街屋的形成主要和產業及交通有很大的關聯。三峽民權老街形成的原因,是因為三峽山區的資源豐富,如茶葉、樟腦、煤,開採後需要交易及運輸的中心,所以通常在山腳處形成市街。

    街屋也稱為店屋,通常店面的木板可拆卸,直接對外開店,並設騎樓(亭仔腳),方便路人逛街瀏覽貨品。三峽老街的街屋形式在日治時中期,多用磚砌拱廊,使亭仔腳有如隧道一般。整體的建築結構包括以下:狹長形的屋身、亭仔腳(走廊)、女兒牆等。都是源自閩南的建築形式,兼具有住宅及商業的雙重功能。

  另外,在日據時期經過改建工程的民權老街,正值日本西化運動如火如荼的進行,因此將西方的巴洛克建築風格傳到臺灣。而巴洛克建築風格主要反應在街屋外觀的立面上。包括有山牆、柱式、台基、繁複誇張的巴洛克裝飾紋樣等。

  因此三峽民權老街,以其淳樸的閩南式屋身,點綴以華麗的巴洛克裝飾,結合成臺灣街屋的獨特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