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藝術

        三峽祖師廟在石材的展現上多過其他的廟宇,而絕大部分是採用深灰色的觀音山石。石匠雕刻的態度嚴謹,除了繼承傳統的題材外,還有許多豐富多變的新題材,例如水族動物。而且從表現手法來看,在傳統的寫實風格上,融合了象徵與裝飾,並且保留石材的本來特性,不像一般廟宇加以油漆彩繪,可說是民間石雕藝術的卓越展現。

 

(一)石獅:三川殿共有三個門,中間的稱為三川門,左右各立了一尊由李梅樹先生設計的石獅。和一般傳統的石獅相比,李梅樹先生的石獅較為寫實,線條也比較流暢,雄獅開口含珠、腳踩繡球,雌獅則逗弄小獅子。不僅神態威武,且充滿靈活的動感。

                       

                                                    (公獅)                                                                                            (母獅)

 

(二)石鼓:在一座寺廟中,中門用抱鼓石,旁門用門枕石,它的作用是加固門框。石鼓造型的鼓面雕有螺紋、龍、虎裝飾。

                      

(門枕石                                                                                        (抱鼓石)

 

(三)窗欞:如位於正殿後面有八卦太極窗,取避災祈福之意。

 

 

 

(四)龍柱:典型的「一柱雙龍」,是清末台灣廟宇流行的形式。上下各有一條龍,中間穿插著人物、飛禽、走獸等。

 

 

(五)龍虎堵:傳統有「東青龍西白虎」的說法。在三川廟門的兩側牆壁,分別雕刻龍虎造形,簡稱龍牆、虎壁

                         

 

 

(六)祈求吉慶堵:在三川門左右兩邊的壁上,可看到大幅的雕刻,人物分別持著旗、球和戟(長形兵器)、磬(三角形樂器),求「祈、求、吉、慶」的諧音。

            

 

 

(七)柱礎:俗稱柱珠,安置在柱子與地面的基石之間,有保護柱子及防潮的作用,通常雕上各種圖案增加美觀。祖師廟的柱珠刻著豐富的水族題材,如蝦、蟹、烏賊等,另外如穿山甲、公雞、老鼠等,也是罕見的題材。反映了台灣的地理、物產特色。

         

         

 

 

(八)花鳥柱:柱身盤繞著粗大的老梅樹,在盛開梅花的枝椏上,棲息著姿態不同的小鳥,隻隻栩栩如生,仔細數數,每柱有五十隻鳥,稱為「百鳥朝梅」,是由李梅樹先生設計和捐獻。

                       

 

 

(九)人物柱:人物雕刻柱以人物表現為主,主題是「雙龍朝三十六官將十八騎」柱,由李梅樹先生親自設計,再交由藝師雕刻。石柱的中心有八面,以龍身及雲朵貫穿全柱,再加上各朝代神話故事中的天官神將,尊尊表情生動。

                       

 

 

(十)石壁浮雕:在正殿四周外壁上大多是未完工的空白,其中四個轉角上的「四愛」浮雕,分別刻畫 「唐明皇愛牡丹」、「周敦頤愛蓮」、「陶淵明愛菊」、「林和靖愛梅」的故事,這四種花木也分別代表了春、夏、秋、冬四季,不論花葉及衣紋線條都十分流暢,值得一觀。

                       

〈唐明皇愛牡丹〉                                                                        〈陶淵明愛菊花〉

                       

周敦頤愛蓮花〉                                                                        〈林和靖愛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