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神祇 三峽地區原本只有少數的泰雅族和平埔族人居住在山區和溪流旁,自清朝政府將台灣納入中國版圖起,三峽、土城、鶯歌、樹林、板橋等地稱為「海山庄」。清初康熙年間,福建安溪人陳瑜率領族人由鶯歌石附近越過大漢溪,來三峽溪畔開墾,形成三角湧最早的漢人村落;乾隆年間復有安溪人李國開、董日旭帶領族人至三峽開墾。待移民環境逐漸穩定後,三峽因位處海山庄的適中位置,再加上人口與聚居規模等因素,遂成為海山地區安溪人決定設立共同信仰中心─祖師廟─的地點。 祖師爺是福建安溪人的守護神,俗名陳昭應,是南宋時期扶宋抗元的民族英雄,後為明太祖追封為「護國公」,並詔命在其生前隱居的福建安溪清水巖建立祠堂,供大眾追念,安溪人就尊稱其為「清水祖師」,崇祀祠堂則稱為「祖師廟」。 清水祖師,又稱「麻章上人」,閩南一帶多稱為「烏面祖師」,臺灣則稱為「祖師公」、「祖師爺」。有關「烏面祖師」稱號的由來,據說是清水祖師曾與惡鬼鬥法,被煙火連燻七晝夜,致使面色漆黑如鐵,但卻終將惡鬼降伏。 當年安溪人渡海來台拓墾,便隨身攜帶著庇佑神祇祖師爺,之後大家出錢出力合建廟宇,至一七六九年,三峽祖師廟落成,而伴隨之祭拜活動也使得此處成為海山庄安溪人的聚會地點與附近各村莊交易的重要市集中心。 |
清水祖師公神像 |
祖師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