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的發展與染布業、樟腦、製茶、煤礦等行業息息相關,然而時至今日,除了製茶業因此地的氣候及山坡地形極適合茶樹生長,採茶、製茶與茶市的交易仍相當熱絡外,染布業在日治時代的中晚期,因西服和日式和服的影響而逐漸式微。樟腦業經日治時期日人大量開採後,直到台灣光復,因人造樟腦的普及和樟樹供應日漸缺乏而走下坡。煤礦業之發展相傳始自清同治年間,台灣光復後,政府和人民均積極探勘、開採,在民國五十年代達到巔峰,之後因主要礦源縮小或枯竭,煤礦坑過於深入地底易有災變發生,故而漸趨沒落。

        三峽歷史文物館特將三峽早期地方產業模型和器具展示出來,好讓大家能從中了解到三峽發展的歷史,並且緬懷那些曾經興盛一時,如今已逐漸沒落的傳統產業。

(※本網頁所使用之圖片係攝自三峽歷史文物館,如需引用,請先徵得該館之同意)

 

 

 

碾布石(道光年間~日據中期),把染好、捲好的布,利用碾布石的重量來回壓平

 

 

          

 

             搗茶子臼

 

 

 

揉茶機,茶葉經過炒菁後,直接放入揉茶機搓揉,藉由葉片轉動摩擦,使茶汁滲出,以利出味及著色一致,也便於茶葉成型

 

 

 

            

               樟腦鉋

              茶葉剪

               煤礦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