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議題的探討與省思
 
主題報告 ----  
 
小組主題: 黑猩猩的保育研究            小組成員:陳昕慧 黃曼淳 張雅琪     指導老師:廖彩彬  
 

                                                                     周芷佑  林宣均                                        孫政之

   

黑猩猩的生態介紹

        黑猩猩的英文名稱為“Chimpanzee”,牠屬於靈長目-猩猩科,分布在非洲中部及西部—熱帶雨林的叢林中。牠是雜食性動物,喜歡吃木瓜、甘蔗、果實等,尤其是白蟻,更是牠的最愛呢!猩猩是一種非常聰明的動物,牠們會運用各種工具來做他們想要做的事,向他們會拿石塊把堅硬的果殼敲開,或是拿細長的草插入白蟻窩、吃白蟻。

黑猩猩在釣白蟻

圖片來源:珍古德著,與他為伴─非洲叢林三十年〈台北市:格林文化,1997年9月二版〉,頁112

    黑猩猩的生理特徵

        黑猩猩身上有黑色毛髮除了臉頰上有毛髮外,臉部、耳朵、手掌、及腳掌則呈現粉紅色至黑色,臉部為黑色無毛鬚,眉脊隆起;頭部有毛髮,成年後會略禿;小黑猩猩的鼻子、耳朵、手掌及腳掌為肉色,身體部份的膚色則每一隻不同,由淡棕色一直到暗黑色都有;但嬰兒期的猩猩這些部位的皮膚則是蒼白,並具有一叢白色的尾毛,此一尾毛將在成年期消失。黑猩猩的手臂甚至長於腳,如此一來牠們便能透過長臂來搆取細枝上的水果,以便克服採果時細枝無法承載身體重量的問題。牠們能爬樹也能用臂吊蕩樹枝前進。牠們會在地面上遊走行進,而且行走時以前肢足石骨著地(knuckle walkers)著稱,也就是牠們會將腳趾及手指背垂地。牠們具備直立行走的能力,尤其是牠們手中持有東西或望過長得較高的草時。

        黑猩猩的大拇指可與其他手指相摺或相對在一起,且牠們巨大的腳趾也能夠從事細緻的緊握動作。雄性的體型通常較雌性大且重。岡貝的黑猩猩族群中,成年猩猩體重約90-115磅,直立時的身高約4尺。雌性則顯得較小些。西非的黑猩猩及圈養中的黑猩猩的身型通常較大。野外中的猩猩很少可以活過50歲,而圈養中的黑猩猩的年齡卻可超過60歲。

黑猩猩的手比腳還要長

    黑猩猩的社會結構

        黑猩猩以組成「社群」的方式一起生活。在岡貝〈註一〉,從1960年至今,一個叫做卡沙可拉的主要研究社群約由40-60隻黑猩猩組成。在其他地區,或許社群成員數目更龐大,或是散成很小的剩餘團體。

岡貝國家公園〈圖中黑點〉

圖片來源:http://www.ces.org.tw/mission/country/africa/tanzania.htm

        黑猩猩的社會結構被歸類為分裂-融合(fusion-fission)類型。這表示他們會集體行動,但這個群體內部的成員會因為自行活動,離開自己原本的群體,或加入其它的群體而一直在改變。有些時候很多社群的成員也會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大的集會,尤其是當某個地區的水果成熟,或是當一名雌性猩猩進入發情期時。七歲以下無法獨立生活的小孩總是和母親生活在一起,其他個體如兄弟姊妹或是雄性搭檔則經常是組成較小的群體共同外出活動。分散的群體成員間可藉由遠距離的呼喚保持連絡,這種行為稱作「高聲氣促」〈pant hoot〉。

        在一個黑猩猩社群內,階級制度分明,雄性成員有自己的位階,並有一隻最高位階的雄猩猩。而雌性也有自己的階級制度但有時較不明顯。所有的成年雄性支配所有雌性,因此,在社群中大部分的爭奪都可以藉由威脅恐嚇來解決,而不是經由實際的攻擊。然而,社群中的雄性會定期巡視他們的領域,若遇到鄰近的黑猩猩社群,則會進行激烈的野蠻攻擊行動。只有處於青春期,還未生產過的黑猩猩可以自由地在社群間活動。她們可能遷移到一個新社群並定居,也可能在懷孕後回到原本出生的社群。

        當雌性黑猩猩發情、具有性吸引力的時候,她臀部周圍的皮膚會明顯的隆起並且呈現清晰的粉紅色。雌性黑猩猩在八到九歲時臀部會有第一次很小的隆起,但實際上要到十到十一歲時才會吸引年紀較大的雄性黑猩猩。在雌性黑猩猩能夠懷孕之前,有兩年處於青春期不孕的時間。而為了讓嬰兒能安全存活下來,每次生產時間間隔約五年。

        某些雌性黑猩猩在發情期時對雄性黑猩猩比較有吸引力。受歡迎的雌性黑猩猩可能會吸引社群內所有或是大部分的成年雄性黑猩猩,以及未成年雌性、雄性黑猩猩跟隨在後。或者,在社群中佔支配地位的雄性黑猩猩會對她展現出佔有的行為,試圖避免其他雄性黑猩猩與她交配。
 

        另有一種交配方式稱為配偶類型,即一隻雄性黑猩猩說服一隻雌性黑猩猩和他到社群的領域邊緣。如果他能讓雌性黑猩猩在排卵期遠離其他雄性黑猩猩,他就有很好的機會讓她受孕。因此,即使是一隻位階較低的雄性黑猩猩,只要有辦法讓雌猩猩在生殖週期遠離其他雄性,這隻位階較低的雄黑猩猩也可以獲得成為父親的機會。在岡貝,雄黑猩猩在12-13歲左右就具有生殖能力,但要在幾年之後才算有完整的社會能力〈註二〉。

圖片來源:張高為主編,靈長雜食動物〈台北:鐘文出版社,民84〉,頁55。

珍古德博士與黑猩猩之情緣

    珍古德的童年

        1934年4月3日珍古德生於英國倫敦。她剛出生時非常瘦小,且不想進食,跟他爸爸一樣,珍古德的爸爸曾一天才吃一餐。珍古德成長於英格蘭的南方海岸Bournemouth。她兩歲時,父親送她一個像真正黑猩猩的猩猩玩偶,他的名字叫做
Jubilee(為了紀念在倫敦動物園內出生的小猩猩所發行)。原以為珍古德會害怕那隻猩猩玩偶,但沒想到她卻非常喜歡Jubilee,現在,Jubilee仍然坐在她家中的椅子上。

珍古德與她的黑猩猩玩偶

小時候的珍古德

圖片來源:國際珍古德協會-根與芽

        珍古德小時候有一次跑到雞舍觀察母雞下蛋,整整花了5個小時,期間,她的
家人到處找她,甚至還報了警。這是她對動物的第一次研究,雖然讓她的家人很擔心、緊張,但結果是非常值得的。還有一次,珍古德把許多的蚯蚓,藏在她的枕頭下,嚇得褓母趕緊叫她的媽媽來看,珍古德的媽媽凡安古德並沒有生氣,反而很溫柔的對珍古德解釋,蚯蚓並不適合這個環境,並帶著她把蚯蚓放生。

        珍古德十二歲時,在家中成立了[鱷魚俱樂部],她是會長,代號是虹蛺蝶,她的朋友莎莉和蘇珊,分別是角嘴海鷗跟瓢蟲,而小她四歲的妹妹-朱迪,則是鱒魚,鱷魚俱樂部的會員,常在半夜一點在花園開簡陋的茶會,他們覺得這樣很有趣、好玩。

        珍古德最喜歡有關動物的書,包括Dr. Doolittle的故事、叢林的故事、關於泰山
的書。她十∼十一歲常夢想到與非洲動物一起生活,在那種時代,一個年輕的女孩想去所謂的「黑暗大陸」非洲,是一個極端的抱負。但是珍古德的母親常常鼓勵她:「珍,如果真的想要一些東西,你只要努力工作,把握機會的優勢,並且絕不放棄,你將會經由某種未知的原因找到道路。」 
    
        珍古德之所以會成為偉大的黑猩猩博士,其中一個原因是她有一個常常鼓勵她、支持她的媽媽。

    進入社會

        珍古德離開學校以後,她去德國旅行,回來後盡了一所倫敦的秘書學校,得到了祕書證書,並到姨媽奧莉開的診所做一份整理信件的工作。那裡的診所有許多可憐的病人,她覺得:「我在那個診所裡學到很多東西。從此以後,不論我過得多麼不順利,我總會想,有一個好身體比什麼都強。感謝上帝賜給我一切。」(註三)

        六個月後,她在牛津大學的行政管理大樓的檔案室工作,工作時,珍古德總覺得自己在上學一樣,還可以看到許多美麗的風景。一年之後,珍古德又回到了倫敦,她在一家新聞性的電影製片廠工作,她很喜歡這份工作,也在那裡學會剪輯、錄音、合成等電影方面的事情。

年輕時的珍古德

圖片來源:珍古德/菲立普柏爾曼著,希望。

        在一個星期三早上,珍古德收到了她的同學克洛的信,克洛的父母在非洲的肯亞買了一個農場,克洛邀請珍古德去玩。珍古德為了要去非洲,辭去了電影的工作,去當一個侍女,這樣才可以賺多一點的錢,買非洲的往返船票,這是她第一次到非洲。

    第一次到非洲

        二十三歲那年,珍古德乘著一艘名叫「肯亞城堡號」的客輪來到了非洲,接著他坐火車到肯亞的首都奈落比,她的好友克洛,載著珍古德到她家農場,途中,他們還遇到了高大的長頸鹿,珍古德非常興奮,因為她終於來到了她夢寐以求的地方-非洲。
 
        珍古德在克落家住了三個星期,在那哩,空氣清新、溪水清澈、也有許多野生動物的蹤跡,她覺得一切都是那麼的新奇、美麗。假期過後,珍古德在英國公司駐肯亞的辦事處擔任經理秘書。兩個月後,有人告訴她:「如果你對動物感興趣,就應該認識路易士.李基。」路易士.李基昰位著名的生物學家、人類學家,他與珍古德見面時,是五十四歲,他給珍古德一個新工作,擔任他個人的秘書,珍古德常常會和李基夫婦一起去挖化石。

珍古德與路易士.李基

圖片來源:珍古德/菲立普柏爾曼著,希望。
 
        過了三個月後,李基博士開始跟珍古德說他對黑猩猩很有興趣,急迫的想做一項黑猩猩的研究,有一次,珍古德不禁脫口而出:「路易士,我希望你不是因為這正是我想要做的事才不斷的跟我說。」「珍,」他眼睛閃著光彩的說:「我一直在等你這樣告訴我,不然你想我為什麼要跟你談黑猩猩?」(註四)珍古德簡直不敢相信李基博士會要她去做黑猩猩的研究,事實上,打從李基博士認識她以來,就在觀察珍古德了,他覺得,珍古德是個非常好的人選。

  珍古德要出發到非洲的岡貝國家公園,當地政府要珍古德再找一個歐洲人陪伴,於是,珍古德選中了她的媽媽-凡安古德。

珍古德與她的母親

圖片來源:珍古德/菲立普柏爾曼著,希望。

    非洲生活

        1960年7月16日,珍古德第一次踏上岡貝國家公園的土地,她既期待又緊張。在那裡,因為金錢不足,他們的營地非常簡陋,另外,他們還有一個廚師-多明尼克,幫他們準備三餐,剛開始,珍古德進森林都必須要有防偷獵人員的陪伴,否則很危險,但是這樣很不方便尋找黑猩猩,所以,當珍古德熟悉那裡的環境後,便不用人陪了。

        幾個月後,黑猩猩們終於習慣珍古德的出現,不再逃走了,但是也幾乎用了一年的時間,珍古德才可以接近牠們一百碼以內,這不是一個很近的距離。珍古德尋找黑猩猩時,還必須匍匐著前進,所以常常被野草割傷,終於有一次,兩隻雄黑猩猩坐在她面前互相整理體毛,並不跟她保持距離,珍古德覺得無比的狂喜,也比較有信心了。當然,觀察黑猩猩的路程中,會遇到許多的危險,如:遇到水牛、豹子,還有三隻鬃毛未長齊的獅子跑到他們的營地,還好都僥倖的逃過了一劫。

珍古德與黑猩猩

圖片來源:珍古德/菲立普柏爾曼著,希望。

        雖然珍古德觀察黑猩猩的過程非常艱苦,但也在其中得到了許多的樂趣,研究成果也很豐碩。岡貝的每一隻黑猩猩都是珍古德的好朋友,她甚至聽得懂簡易的黑猩猩語,珍古德出了幾本書,都把她的觀察過程、結果寫在裡面,分享給更多人,讓更多人了解黑猩猩。 

  珍古德是位非常偉大的動物學家,她小時候就非常喜歡動物,也很想到非洲去看看,最後,終於達成了自己的夢想、完成了自己的心願。雖然去非洲探險是珍古德自己的願望,但是在這當中也碰到了許許多多的困難,然而,她始終沒有放棄,她的辛苦終究是有成果的。她不僅與黑猩猩成了好朋友,也發現了許多有關黑猩猩的很多事物,如:家庭、社會組織、死亡、掠奪等等,這些都是珍古德的研究發現,而她也不吝於分享給更多的人。珍古德博士的研究精神不但值得我們學習,她那種愛護動物的情懷更是大家的楷模。

黑猩猩與人類的相似性

        黑猩猩是自然界中與人類最接近的哺乳動物,兩者在遺傳基因上的相似比例,高達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研究顯示,黑猩猩與人類的分化約發生於五百萬年前,而由於兩者間在遺傳組成上的相似性,所以黑猩猩的生理作用便與人類十分類似,一些特殊的人類疾病及藥物研究,甚至要以黑猩猩作為實驗動物或測試對象。

        德國、美國和荷蘭研究人員曾在美國《科學》雜誌上聯合撰文介紹說,他們發現形成黑猩猩與人類之間差別的主要原因,在於大腦基因表達方式方面的差異。他們將黑猩猩和人類的腦組織、肝臟組織和白血球的基因表達水準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在肝臟組織和白血球中,人類與黑猩猩的基因表達相似,但在大腦基因表達模式上則明顯不同。科學家認為,在數百萬年前,人類與黑猩猩的共同祖先中有一部分開始向人類的方向進化,牠們大腦中基因表達可能經歷了一個加速過程,其產生各種不同大腦基因表達的速度至少比黑猩猩快5倍,這也許是人類在進化的道路上與黑猩猩逐漸疏遠的一個重要原因。〈註五〉

        人類與黑猩猩的最顯著差異,那就是黑猩猩不會講話,不過黑猩猩會發出不同的聲音,傳遞特定的訊息。黑猩猩若發現一大堆吃的,牠會大吼一聲,這樣在附近的黑猩猩聽到了,就會趕過來分一杯羹;如果是被欺侮了,黑猩猩通常會不住的慘叫,目的是通知兄長或媽媽,趕快過來援助。黑猩猩會以喘氣呼聲來維持跟群體之間的連絡,當然,牠們也能夠辨別彼此之間不同的聲音,像黑猩猩媽媽單是憑小黑猩猩的尖叫聲,就能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哪裡。〈註六〉

影片來源:台北動物園全球資訊網〈http://www.zoo.gov.tw/index_african.htm

        溝通或通訊是動物社會之間的黏著劑,物種血緣接近,通訊方式也較類似。就人類以外的靈長類動物而言,牠們把喜怒哀樂表達在臉上的方式與人類類似。以黑猩猩為例,牠會揚起眉毛表示驚奇或懷疑,如果心中不悅,牠的臉會皺成一團,嘴角歪一邊,或是雙唇外翻,擺出一副哭臉;當他高興時,牠會咧嘴露齒,而心花怒放時,牠還會把雙唇微微噘起。〈註七〉

影片來源:http://funstaff.tripod.com/funmov/monkey.mpeg

        黑猩猩不論遺傳、生理構造、以至於腦部結構,均比其他動物更接近人類。黑猩猩表現出許多過去公認為人類獨具的認知能力,牠們不僅能推理、歸納、做抽象的思考、暸解符號,同時具有自我意識和類似於人類的情感,此外,牠們也能表達同情、友誼及利他的行為,還會爲死去的同伴哀悼。牠們懂得親吻、擁抱、握手等與人類共通的社交行為,並以互相理毛及群居的方式維繫族群成員間的和諧。成員之間的關係終身不渝,長達四、五十年者皆有之;若與親密伴侶分離,亦有可能變得極度頹喪。〈註八〉

猩猩寶寶一旦失怙,便可能會沮喪憔悴而死。〈E. Koning攝影〉

圖片來源:Dale Peterson/Jane Goodall原著,黑猩猩悲歌〈台北市:大 樹文化,民國85年〉。

    
        黑猩猩跟人類一樣是雜食性動物,會吃蔬菜、昆蟲與肉類。除了人類以外,黑猩猩也是最能在牠所處的環境中,使用工具的動物。例如黑猩猩黑猩猩會把細枝插入枯木的小洞,再拔出來聞細枝的末端,如果發現小洞中有蟲,牠就會把洞挖大,然後把蟲抓出來吃掉。黑猩猩會吃螞蟻,但又怕螞蟻爬到自己身上,所以牠會棍子插在螞蟻的行進路線上,等螞蟻爬滿了棍子之後,再從棍子上抓螞蟻來吃。此外,黑猩猩還懂得咀嚼葉片,使之像海綿一樣具有吸收液體的功能,用來吸舌頭舔不到的積水。〈註九〉

一隻黑猩猩正在用樹枝敲開落地的果實

圖片來源:將門文物出版社編輯部,奇妙的野生動物〈台北市:將門文物出版社〉,頁10。

        美國和德國科學家曾用人類考古學方法,對西非雨林中的黑猩猩生活遺址進行挖掘分析後發現,黑猩猩能有組織地用石頭做的一些工具,將植物的堅韌果實敲碎後再食用。他們還發現許多黑猩猩留下來的石器,大部分和我們人類們的石製器材有著相似的性質。〈註十〉

        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和德國的馬克斯普朗克挖掘黑猩猩的生活遺址後,發現了約40公斤的堅果殼和4公斤石製工具殘片。他們的分析認為,黑猩猩可能是從其它地方尋來石頭,並搬運回牠們的棲息點,然後以這些石頭為錘,拿樹根當底板,敲擊各種堅果,於是在這一過程中,碎裂的果殼和石片紛紛落地,而黑猩猩使用石製工具的技藝,也從此代代相傳。〈註十一〉

        根據美國密西根州底特律的韋恩州立大學醫學院所做的另一項DNA研究所顯示,黑猩猩與人類都是源自於同一祖先,黑猩猩比一般的大猩猩或猴類在物種上更接近人類,理應與人類劃歸同一屬。目前只有人類被單獨劃歸在人屬的範疇內,但主持這項研究的研究員古德曼發現,人類與黑猩猩有九十九•四%的DNA是相同的,人類與黑猩猩之類的無尾猿幾乎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所以人類可說是「稍稍經過改造、類似黑猩猩的人猿」。〈註十二〉 

        黑猩猩是人類在生物學上的近親,也是研究人類演化歷程的最佳參考對象,如果有一天,黑猩猩因為絕種而從這個地球上消失,那麼人類也將永久失去用自然觀察的方式探尋人類祖先本質的機會。

黑猩猩面臨的絕種危機

        黑猩猩雖然是與人類血緣最接近的動物,但卻因為人類無情的迫害,而面臨到絕種的危機。黑猩猩面臨的主要威脅包括了被盜獵當成野味來賣〈一塊黑猩猩肉可賣到25美元,相當於非洲獅子山共和國人民一個月的薪資〉、土地開發、戰亂,還有非法的寵物交易〈一隻黑猩猩可賣到200美元〉。

        直到廿世紀初,人們才在非洲二十五個國家發現成千上萬隻黑猩猩,但是現在已有四個國家境內的黑猩猩已經絕跡,另外五個國家的黑猩猩越來越少,以致於整個族群很難再長久存活下去,至於其他仍為黑猩猩聚居大本營的國家,則因人口的不斷增加,逐漸侵佔到黑猩猩的地盤。除了森林被人類夷為平地做為住宅與耕種之用外,人類的伐木與採礦活動更深入穿透黑猩猩的大自然聚落,甚至連人類的疾病也跟著傳染給黑猩猩。部分西非和中非若干國家的人,喜歡獵食黑猩猩的肉;而在不會獵食黑猩猩的國家中,雌黑猩猩也常遭獵殺或掉入陷阱,使得小黑猩猩被抓走賣錢。這些小黑猩猩通常都是被賣給國際馬戲團業者、製藥研究機構或寵物飼主。〈註十三〉

兩隻成年公猩猩在艷陽下被粗重的鐵鍊圈住頸部〈戴爾•彼得生攝影〉

圖片來源:Dale Peterson/Jane Goodall原著,黑猩猩悲歌〈台北市:大樹文化,民國85年〉。

        剛果共和國和加彭共和國的濃密森林過去被認為是黑猩猩最後的棲息地,因為這裡的森林沒有像非洲其他地方消失得那麼快。 但是研究學者在調查過1998年到2002年之間加彭境內的類人猿數量之後發現,猩猩數量在最近幾年之內急劇減少;減少的原因包括了人類的獵殺,森林濫伐,以及在該地區散佈的致命的伊波拉病毒(Ebola Virus)。〈註十四〉

        伊波拉病毒於1976年,首度在非洲的薩伊北部被發現,而於1995年,在薩伊南部再次爆發大規模感染。伊波拉病毒具高度傳染性且疾病擴展十分迅速、致命。 然而,目前科學家們對於伊波拉病毒的來源,所知有限。可以確定的,人類和猿猴都會受到該病毒所感染,而一旦疫情爆發流行,致死率往往高達百分之五十以上,就像歷史上的瘟疫一樣。在2001年底和2002年初,加彭共和國曾爆發伊波拉病毒,使得50人喪生。那裡也是猿類患病率最高的地區域。此外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導,最近剛果也爆發了伊波拉病毒,有120人喪生。儘管科學家們還不清楚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伊波拉病毒的泛濫,但專家指出,這與人類對大自然的干預不無關係;換而言之,天災與人禍往往是相關的。〈註十五〉

        正由於黑猩猩的身體與人體相似,以致牠們能罹患我們人類的所有疾病,於是生物醫學研究人員便從國際動物販子的手中買來黑猩猩,將之送進實驗室,為找到治療各種人類疾病的方法和製成疫苗而進行醫學實驗。這當然也是黑猩猩數量減少的原因之一,不過可惡的是,這些黑猩猩往往都遭到虐待,就像其他實驗室的動物一樣,未能獲得應有的尊重與愛護。〈註十六〉

關在鋼條後的實驗對象─一隻幼小的猩猩嬰

圖片來源:Roger Fouts/Stephen T. Mills原著,我的猩猩寶貝〈台北市:知書房,民國92年〉

        普林斯頓大學的生態學家Peter Walsh曾表示,黑猩猩與大猩猩在過去廿年數量銳減了差不多一半,所以應該把牠們從「瀕臨絕種」改為「嚴重地瀕臨絕種」,並要求更嚴厲的立法以禁止偷獵。〈註十七〉

  珍古德博士覺得唯一能幫助黑猩猩的是要先解決猩猩棲居地附近居民的生活問題,因為當人類自己的生活面臨困境時,是沒有辦法來考慮到其他動物的生存問題的。所以我們必須要先讓當地的居民瞭解,如何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與自然之間取得平衡是相當重要的,獵殺黑猩猩終究會讓人類自食惡果的。

        近百年來,人類以否認、高傲和私利消滅了幾百萬隻黑猩猩,這就好像殺光了人類自己的兄弟一樣,如果再不住手的話,繼續殺戮,遲早有一天,人類終將發現自己硬生生的拆掉了黑猩猩與人類的演化環節。〈註十八〉

國際間對於黑猩猩的保育行動

        國際珍古德協會(Jane Goodall Institute)在1977年成立,最初以研究黑猩猩以及黑猩猩之保育為旨。主要的工作是由位於坦尚尼亞岡貝溪國家公園的岡貝溪研究中心所主持,持續擴展在岡貝溪流域,針對非人類的靈長類,特別是黑猩猩的研究及保育,改善被囚禁的黑猩猩與其他動物的環境,儘可能讓更多人覺醒並了解這些議題。〈註十九〉

        近年來,由於珍古德博士(Dr. Jane Goodall)積極到世界各地傳播保育觀念,在全球已經成立了12個國際珍古德協會分會,而分布於世界各地的協會分會皆以提倡保育觀念、落實保育行動、推動環境教育的「根與芽」(Roots & Shoots)計畫為旨。「根與芽」計畫是親身實踐環境與人道教育的計畫,它授權給從幼稚園道大學的青少年,讓他們採取行動,改善當地的環境、動物處境和社區。目前全球已經有超過68個國家、共3000多個根與芽小組成立。珍古德協會的研究、保育及教育計畫,儼然已形成一個國際性的網絡,讓每個人都可以獻身於改善地球環境的行動當中。

  台灣國際珍古德協會〈Jane Goodall Institute Taiwan〉於1998年成立,這是珍古德協會在亞洲地區的第一個分會,除了協助珍古德博士在非洲的各項計畫外,也全力推動國內的保育觀念和台灣地區環境教育的「根與芽計畫」。除了舉辦許多推廣性的生態講座和講師的研習活動外,協會會定期到各地宣導「根與芽計畫」,期能提昇環境教育之品質。〈註二十〉

        成立於1986年的國際人猿基金會(The Orangutan Foundation International,OFI),其目標主要在於推動人猿自然棲息地之研究及保育工作,同時透過演講、討論會和發表文章等方式,達到宣導保育人猿之目的。該會於1991年和印尼政府合辦巨猿保育研討會(International Great Ape Conference),邀集全球巨猿保育專家共同研討,喚起人類對巨猿保育之重視,對大猩猩(Gorilla)、黑猩猩(Chimpanzee)、侏儒黑猩猩(Pygmy Chimpanzee)及人猿(Orangutan)等巨猿之保育貢獻極大。〈註二一〉

        國際靈長類動物保護聯盟成立於1973年,其目標為致力保護全球的靈長類動物,並已在三十一個國家派駐了現場檢驗專員,同時也幫助其他保護動物團體籌募經費,如喀麥隆的野生猿猴庇護中心〈Limbe Wildlife Centre〉,那裡是七隻大猩猩、黑猩猩及多種猴子的家園。〈註二二〉

        有鑑於大猩猩、黑猩猩、巴諾布猿(bonobo)及長臂無尾猩猩(orangutan)這四種大猩猩在未來的50年內,有可能完全絕跡,聯合國於2003年11月26日在法國巴黎召開一項國際緊急會議,試圖募集2千5百萬美元,這個金額是維持大猩猩存活所需的最低需求。負責協調進行「大猩猩存續計畫」(GRASP)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表示,如果再不採取緊急行動的話,這幾種和人類血緣最接近的動物很快就會滅絕。〈註二三〉

        黑猩猩常常是動物園中極受遊客歡迎的動物,因為牠們是社會性動物,有各種複雜而有趣的行為表現,也是所有動物中和人類關係最近的物種。多了解黑猩猩,可以增加人類對自己身世的了解。然而如今,野外的黑猩猩僅餘約十五萬隻左右,有滅絕之虞,亟需加以保育。 由於黑猩猩有高度的感覺、感知能力,是推廣愛護動物觀念最好的教材。先進國家已倡議給予其等同於兒童福利法的保護。總之,保育黑猩猩的行動正是教導人類仁民愛物,擴展同情心及於動物的最好起點。〈註二四〉

註  釋:

註    一:「岡貝國家公園」位於非洲坦尚尼亞境內。

註    二: http://www.goodall.org.tw/chimps/index.html(國際珍古德協會)&

                 http://www.zoo.gov.tw/index_animal.htm(台北市立動物園全球訊網)

註    三:珍古德著,張玲玲譯,與牠為伴─非洲叢林三十年〈台北市:格林文化出

                版,一九九七年九月二版〉,頁33~41。

註    四:珍古德/菲立普柏爾曼著,孟祥森譯,希望〈台北市:雙月書房,民國88

                年〉,頁59~75。

註    五: 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TEC-c/133738.htm

註    六:珍古德著,王凌霄譯,我的影子在岡貝〈台北市:格林文化,民國86

                年〉,頁320~321。

註    七:Roger Fouts/Stephen T. Mills 著,廖月娟譯,我的猩猩寶貝〈台北市:知書

                房,民國92年〉,頁97~98。

註    八:Dale Peterson/Jane Goodall著,孫正玫、吳聲海譯,黑猩猩悲歌〈台北市:大

                樹文化,民國85年〉,頁449~450。

註    九:同註六,頁359~363。

註    十: http://www.people.com.cn/BIG5/kejiao/230/3926/5256/20020528/738788.html

註十一:同註十。

註十二: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3/new/may/21/today-int5.htm 

註十三:珍古德著,楊淑智譯,大地的窗口〈台北市,格林文化出版,民國85

                年〉, 頁333~334。

註十四: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2920000/newsid_2923100/2923167.stm

註十五:http://www.epochtimes.com/b5/3/5/18/c12931.htm

註十六:珍古德著,張玲玲譯,與牠為伴─非洲叢林三十年〈台北市:格林文化出

                版,一九九七年九月二版〉,頁142。

註十七:http://www.sciscape.org/print_news.php?news_id=1069

註十八:Roger Fouts/Stephen T. Mills 著,廖月娟譯,我的猩猩寶貝〈台北市:知書

                房,民國92年〉,頁346~347。

註十九:珍古德著,王凌霄譯,我的影子在岡貝〈台北市:格林文化,民國86

                年〉,頁368。

註二十:珍古德/菲立普柏爾曼著,孟祥森譯,希望〈台北市:雙月書房,民國88

               年〉,頁272。

註二一:http://bc.zo.ntu.edu.tw/article/018.htm#_Toc35663649

註二二:http://www.animalplanet.com.tw/gorillagorilla/feature3.shtml

註二三:http://news2.ngo.org.tw/php/ens.php?id=03112601

註二四:http://www.zoo.gov.tw/adopt/chimpanzee.htm